辛芷蕾拿下威尼斯影后那一刻,微博热搜爆得比烟花还响,评论区却分两派:一群人在问“这片子到底讲了啥”,另一群人在科普“这是威尼斯,不是你家小区影院”。
最扎心的是那句高赞——“我买票都搜不到排片,恭喜有啥用?
”
先把时间拉回92年前——1932年,墨索里尼搞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时,压根没想赚钱,就想告诉世界“意大利也懂艺术”。
现在它和戛纳、柏林并称三大,金狮奖的地位等于电影学院派里的少林寺方丈,谁拿谁封神。
辛芷蕾这次封后的《日掛中天》,听名字像武侠,其实是部让人看完想给前任发十条微信的闷片:正午阳光最毒辣,照得男女主那点烂账清清楚楚,连床上那滴汗都像在审判谁欠谁更多。
导演蔡尚君更不是省油的灯。2006年他那部《红色康拜因》把父子吵架拍出了农村重金属味——收割机割麦子的声音跟刀子刮骨头似的。
豆瓣7.3,一半观众打五星,一半骂“看了想给我爸打电话绝交”。2011年的《人山人海》更狠,直接改编自贵州“五兄弟千里追凶”真事,全片一句废话没有,铁老大坐火车追杀人贩子那段,八分钟长镜头晃得跟偷拍的抖音似的,却把“底层人没资格崩溃”拍成了铁证。
这片当年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可惜撞上达内兄弟,最后拿了个“最佳导演银狮安慰奖”。
说回《日掛中天》。
蔡尚君这次不拍血了,改玩光。
正午阳光在电影里成了道德探照灯——女主偷情时阳光刺眼,老公在厨房剁肉,菜刀反光刚好劈在她脸上。
辛芷蕾那场戏没台词,就盯着砧板看,眼神从愧疚到麻木到“算了吧”,三分钟剪完指甲盖那么长的镜头,威尼斯评委席当场有人抹眼泪。
有位意大利记者后来写:“这女人让我想起了我母亲出轨那天的汤勺刮锅声。
”
可回到国内票房预测只有两千万。
为啥?
文艺片祖传毛病:叙事像泡了水的方便面,情节全黏在情绪里。
普通观众要的是“三分钟一个反转”,它偏给“三十分钟一个眼神”。
商业片用剧情推着人跑,文艺片把人按进沙发里听心跳。
《日掛中天》最过分的是结尾——女主烧掉合照,火焰里连人脸都看不清,电影院当场有小伙吼“就这?
”但隔天这哥们豆瓣打四星:“回家发现女朋友睡着了,突然觉得她睫毛上有灰,擦了半天。
”
发现没?
好文艺片像慢性过敏,后劲发作时你正刷牙呢,突然想给十年没见的人发消息。
蔡尚君的狠在于,他从不拍“大事件”,专挖“小事背后的核爆”。
《红色康拜因》里父亲给儿子递手套,儿子没接,手套掉泥里——观众却集体想起自己第一次顶嘴时父亲眼里的血丝。
这种拍法全球通用,《罗马》里的地砖水渍,《小丑》里台阶上的阳光,本质都是把日常变成刀。
最搞笑的是现在网友吵架的句式:“中国文艺片为什么没人看?
”“因为拍得太像论文!
”其实西方也一样——《犬之力》当年在北美艺术院线票房扑街,但奥斯卡最佳导演照样拿到手软。
本质问题不是拍给谁看,而是怎么让观众心甘情愿被折磨两小时。
辛芷蕾这次等于交了个示范:你不需要懂电影,只要想起某个下午突然喘不过气,她的眼泪就替你还了债。
下次再有人晒影票,别急着问“看得懂吗”。
文艺片最贱的地方是,它根本不在乎你懂不懂,它只想让你某天挤地铁时突然想起“原来我早被某种光审判过”。
就像现在写着写着,屏幕反光里突然看见自己乱糟糟的刘海——谁知道这是不是蔡尚君埋伏的下一个正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