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
从TikTok丑闻到院线爆款:《Norma》的“病毒式传播”
近几个月,印尼电影市场被一部名为《Norma》的作品持续刷屏。这部电影聚焦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却因丈夫与岳母的隐秘恋情走向破裂,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本就贴合当地观众对家庭情节剧的喜爱,而真正让它成为全国热议焦点的,是其背后真实且曾席卷网络的故事原型。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22年:印尼爪哇岛瑟朗市的女子诺玛·里斯玛(Norma Risma),通过TikTok视频公开了丈夫与自己母亲的不伦关系。这段充满冲击力的个人经历迅速引爆网络,收获数百万浏览量,不仅登上各类新闻头条,更让诺玛意外获得电影改编邀约。最终,这个源自真实生活的丑闻,演变成在东南亚掀起观影热潮的文化现象。
《Norma》今年3月先登陆印尼院线,8月上线Netflix后,很快跻身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最受欢迎电影榜单——这三个地区均有大量马来穆斯林人口,文化背景的相近让故事引发更广泛共鸣。事实上,《Norma》的爆火并非偶然,它精准踩中了印尼电影业近年验证成功的“流量密码”:改编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丑闻。此前,2022年票房冠军、恐怖片《KKN di Desa Penari》(《舞者村的KKN》),改编自某X账号分享的“大学生遇鬼魂”故事;2023年恐怖片《Sewu Dino》(《千日》)同样源自该账号内容;2024年的《Ipar Adalah Maut》(《嫂子是死神》)以“男子与嫂子相恋”为主题,宣传时强调“改编自TikTok真实视频”;2022年热门剧集《Layangan Putus》(《断线风筝》)讲述丈夫出轨引发的家庭破碎,灵感也来自TikTok上的真实经历。
禁忌与窥探:保守文化下的“丑闻吸引力”
在印尼,《Norma》这类涉及婚外情的主题本身就极具敏感性——通奸在当地属于可判处监禁的罪行,明年即将全国生效的新刑法更明确将婚外性行为列为非法;在该国部分保守省份,未婚性行为者甚至会面临公开鞭刑。宗教与法律的双重约束,让家庭伦理类丑闻成为社会禁忌。
但矛盾的是,这种保守文化氛围反而催生了人们对家庭丑闻的强烈“窥探欲”。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原本局限于邻里间的八卦,如今演变成以“pelakor”(印尼俚语,意为“家庭破坏者”,常用作妻子对抗丈夫情人相关视频的关键词)为标签的病毒式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围观。
“这类丑闻电影,本质上给了人们一个‘合法’窥探他人家庭问题的窗口。”雅加达艺术委员会电影委员会成员吉蒂·坦布南(SM Gietty Tambunan)向BBC印尼语解释,“越是保守的环境,人们被压抑的好奇心就越强烈——大家既想了解‘禁忌之外’的故事,又能通过电影的虚构形式,与这些丑闻保持安全距离。”
42岁的雅加达家庭主妇维罗(Vero)就是这类内容的忠实关注者。自诺玛的故事在TikTok走红后,她就一直追踪事件进展,“当时看到视频,我特别愤怒——怎么会有丈夫和母亲做出这种背叛的事?”得知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维罗第一时间走进影院,“我想看看电影里会怎么呈现他们对诺玛的残忍,也想知道诺玛是怎么撑过来的。”当看到电影高潮——诺玛穿过屋外人群,撞破丈夫与母亲衣衫不整地待在房间里时,维罗忍不住哭了。
不过,电影中对这段不伦恋情的部分刻画也引发争议:比如丈夫与岳母从抗拒到流露温柔的场景,有人觉得过于“美化”。一位TikTok用户在评论两人接吻片段时直言:“演完这个场景,他们自己不会觉得恶心吗?”电影里也有贴合大众情绪的细节——一位发现私情的朋友,看到两人亲热时直接呕吐,暗合了多数观众对这段关系的排斥。
从“丑闻叙事”到“女性发声”:《Norma》的突破与争议
尽管“丑闻改编”自带流量,但这类作品也常陷入一个争议:对责任的归因往往偏向女性。坦布南就指出,在多数涉及婚外情的影视剧中,“大众的指责多集中在‘第三者’或出轨方的女性亲属身上,而作为始作俑者的男性,却常常能逃脱批评与惩罚——这其实是父权社会下的一种叙事偏见。”
不过,《Norma》在这一点上实现了突破:真实事件的主人公诺玛本人深度参与了电影创作。该片编剧奥卡·奥罗拉(Oka Aurora)——同时也是《Ipar Adalah Maut》《Layangan Putus》这两部“TikTok改编作品”的编剧——向BBC印尼语透露,创作前她与诺玛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不仅了解了诺玛的真实感受,还补充了诺玛母亲的背景故事,“电影的核心情节与真实事件基本一致,但为了更好地调动观众情绪,会在部分细节上进行戏剧化处理。”
奥卡强调,《Norma》的价值不止于“还原丑闻”,更在于为观众提供情绪出口,“电影既是娱乐,也是一种情绪释放的方式——观众看完后会有共鸣,会讨论‘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这种讨论本身就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电影传递出了女性互助与自我重建的信号。在故事里,诺玛在遭遇丈夫与母亲的双重背叛后,没有一直沉沦,而是逐渐走出阴影,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现实中,诺玛也成了许多相似遭遇者的“精神支撑”。在今年2月的电影宣传活动上,诺玛提到,她收到了很多被配偶背叛的人的私信,“以前我总在想,为什么最亲近的人会骗我?是不是只有我这么倒霉?直到我站出来说话,才发现有太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经历——这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坦布南认为,在印尼这样的父权社会中,《Norma》这类基于真实家庭问题的电影,其实具有“女性赋权”的意义,“它让更多女性看到,遭遇背叛不是‘耻辱’,勇敢发声也不是‘出格’——这些故事能给她们勇气,让她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值得被看见、被理解。”
现实中的诺玛:从“丑闻主角”到“生活主人”
如今,真实的诺玛已回到家乡瑟朗,从事外包工作,逐渐回归平静生活。她的母亲里哈娜(Rihanah)因通奸罪服刑8个月后,已回到家中与家人同住;前夫罗兹(Rozy)则被判9个月监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法律代价。
诺玛目前拒绝了BBC印尼语的采访请求,但仍通过公开的社交媒体账号分享日常,收获了大量印尼网友的支持。本月,她在TikTok上发布了一张与电影制作公司送来的蛋糕的合照,配文简单记录生活点滴,评论区很快被数百条祝福填满:有人写道“诺玛女士,你值得拥有所有美好”,还有人感性留言“看完电影里你的故事,我真的好想抱抱你——你太坚强了”。
从TikTok上的“丑闻曝光者”,到电影里的“故事原型”,再到现实中重新掌控人生的女性,诺玛的经历与《Norma》的爆火,共同构成了印尼社会的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保守文化下人们对禁忌话题的复杂心态,也折射出女性在困境中寻求发声与成长的渴望。
作者:郭悠(Koh Ewe),丽安娜·易卜拉欣(Riana Ibrahim)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