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西,吆西!”
没什么比在球场上、在灯光下听到这熟悉却又陌生的声音更让人五味杂陈了。1994年10月13日那一天,中国球迷的心思很复杂——看着穿着日本队服的小山智丽(你也许更熟她原来的名字,何智丽),在战胜邓亚萍后大声用日语庆祝。你说生气也好,心疼也罢,似乎全都混在了一起。领奖台上的她,披着日本国旗,听着《君之代》,说得一口流利日语。全国骂声一片,“汉奸”这个词在屏幕两头回荡,有人恨她,有人感到荒诞。她真的背叛了所有人吗?
其实说到底,外人看的是热闹,人家心里的是门道。29年过去了,很多人偶尔还会想起小山智丽——这个当年把乒乓球的荣光带回“异国”的中国姑娘,如今过得怎样?我常想,要是当年一切顺遂,她会不会从来不需要说一句“吆西”?
让我们倒回到1964年,那年上海街头的乒乓球场上,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每天都拍着球,笑声清脆。她的名字,叫何智丽。这名字在老一辈球迷心里曾经响当当。事实上,她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小山智丽”,也没有哪天忽然就决定“投入异国怀抱”。我们看见的转身,往往是一场很久很久的挣扎,背后夹杂着委屈、野心,还有说不出口的自尊。
说实话,何智丽出身不是体制里的幸运儿。拼到国家队已是不易。1982年,她一脚踢开全国女单冠军的大门;84年亚洲赛,她站上了巅峰。可在中国那个乒乓球队星光璀璨的年代,冠军算什么?身后全是和你一样狠、一样不服输的天才。没人能永远做第一。可是人嘛,总是盼个公道。她盼的,就是一次不用“走后门”、不用“讲政治”的冠军。
偏偏事不遂愿。1987年,世乒赛在新德里开战。当时中国队里全是熟脸:管建华、戴丽丽,还有那时候的“八进四”安排——“让球”这茬事儿,不懂球的人都听说过,想必现在很多人也会摇摇头。大义当前,有时候自己得委屈点。但天知道,何智丽那脾气,冷脸能把水结成冰。教练一纸安排:你让球,保咱队最大赢面。对自己,她答应得爽快,可真到赛场上,眼睛一瞪,拼命三郎式地冲上去,哪个还能真“让”?场边教练愣了,气得满脸红。当时的队友们未必都觉得她做错了,只是有些事大家默认不去触碰罢了。
结果她3:0赢了,没打招呼。接着又反杀夺了女单冠军。一块金牌换来多少冷眼?回队后,何智丽被“雪藏”了,就像老歌手被限定不许再开口唱歌。冠军没换来鲜花,反倒是暗淡的角落和被遗忘的名额。早该享受比赛的年纪,她却只能看着别人在场上挥汗如雨,自己却成了遗世独立的旁观者。她觉得冤,但体制的齿轮容不得丁点砂砾。队里没她的名,奥运会也没有。能找的人都找了,能说的话都说了,依旧没人松口。
1989年,她索性退役了。也许,那一刻她的心里反而有点释怀——从此不用自我挣扎两难之间。也就是那一年,命运把她推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彼时因球而识的小山英之出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男人。缘分这事儿,真没规律。大伙儿看着这一对:一边是中国乒坛名将,一边是日本望族之后,来了一场“国与国的联姻”。双方都给足了排面,婚礼上中日国旗并列飘扬,连大阪府知事都来站台。外人艳羡其风光,谁知她心里的彷徨?
在日本,女人出嫁要随夫姓。何智丽变成了小山智丽,这名字仿佛是短短几笔,却把前半生彻底割了出去。她倒也没太多情绪,只是凡事上都得适应新规矩。小山家虽说没有大男子主义,人却终究不太属于自己的家乡了。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没人和她争盘子,她的乒乓球水平一出来,碾压了一票队友——这才明白,有时候换个赛场,人就成了“外星人”,横扫一切。日本对中国乒球,怎么都像小孩跟大人打。丈夫也鼓励她回归球场,她又“重生”了一回。
但体育生涯不像炒股票,不可能天天挣钱。新国籍加上旧技术,很快把她送上了日本全国冠军宝座。家里人都骄傲得不行,婆婆逢人就说自己女儿拿冠军给日本争了光。可是容易的赛场,难掩心头隐痛。老东家不认可,老家乡“割席断交”,中国球迷那边骂声依旧。小山智丽自有她的倔强,越是这样,越要拼命大喊“吆西”。告诉世界,离开了中国我一样是冠军。
后来亚运会上对上邓亚萍,她赢了。那个领奖台,很刺眼吧?有人觉得不该,一个外来的名字夺了属于中国的金牌。其实人心最难安放。小山智丽当场说:“为日本夺冠比在中国队更高兴。”那是气话?是真话吗?只有她自己明白。或许是多年憋着的委屈,也可能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我们谁也没资格用一句“叛徒”把一个人的苦乐盖棺定论。
再后来,她的婚姻也没逃掉波折。丈夫小山英之,外人眼里的体贴模范,暗地却早有了外遇。偏巧那位比小山智丽年轻二十来岁,身高才一米四出头。家里哥哥不喜欢中国媳妇,日日念着要弟弟另找个“正统的”日本老婆。这种话才叫刀子插心。感情的事往往最难理清。小山智丽算得上知根知底,还是真等到离婚诉讼,才发现原来后院的火早就烧了好久。
离婚打官司,一纸判决拿了六百多万日元赔偿,她买了新房新车,在大阪和上海两头跑。她妈总是劝她再走一段红毯。何智丽也应承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立了几个条件:非日本人、不找圈里人、一定得对感情专一,最好还是上海老乡、再加个外籍护照。后来她想想,有个对的人已经不容易,剩下的,随缘吧。
眼下的何智丽,生活简单自在。单身一人,有时陪母回上海,有时就躲在大阪房子里喝喝小酒。旁人总是遗憾当年她的选择,多年了,她却连采访都懒得搭理,过自己的日子最重要。
说句闲话:那么多年来,舆论讥笑也好谴责也罢,她始终没说过自己错了。让球也好,“吆西”也罢,她只觉得那是对比赛的认真和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外人看的是民族大义,个中甘苦,就像喝水的温度,只有她自己懂。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挥手告别了许多时代的“主角”。有些人站在舞台中央,是喜剧也是悲剧。有些人转身远去,不肯为谁回头。何智丽或者小山智丽,她不是简单的“叛徒”二字能概括的人。人生海海,谁不是边走边选边后悔?你说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