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卧铺增设床帘”:承认隐私权、宁静权,是时代的进步
近日,一则“火车下铺打伞遮隐私”的帖子引发热议。2025年9月16日,发帖网友告诉媒体记者,她躺在下铺休息时,正对过道坐着两名陌生男乘客,感到尴尬和不便,最终作此选择。对此,12306铁路客服回应称,目前铁路部门并未明文禁止旅客使用帘子或打伞遮挡,但原则上不建议乘客采取此类方式。挂帘子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其他铺位旅客正常上下,也会破坏车厢整体美观。如感到不便可及时联系列车工作人员协助调换铺位,或与周围乘客沟通协商。数年来,这并不是12306第一次作此回应,也说明火车上的隐私保护问题作为一个痛点长期存在,且暂时没有被满足。
只要坐过绿皮火车的都知道,所谓“协助调换铺位,或与周围乘客沟通协商”难在哪。协商者可能一不小心就被他人视为“事儿妈”。所以不少人干脆自带床帘,拉起来,做起“一帘幽梦”。床帘已经普及于大学宿舍里,现在也越来越多出现在火车卧铺中。
虽然这种做法貌似处于规则边缘地带,但也没有违反铁路部门的规定,也没有被明令禁止。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维持了一个相互妥协和容忍的地带。有网友就此提出建议,铁路公司官方能否在卧铺区域增设床帘,以更好地保护乘客隐私。对此,12306铁路客服表示,铁路部门将会把乘客关于增设隐私保护设施的建议记录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在火车卧铺上对个人隐私的需求,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在绿皮火车时代,极少听闻人们为了床铺的隐私权忧心忡忡。在那时,人们更为关切的是怎么在辛苦排队之后获得卧铺,哪管卧铺受不受别人打扰。笔者多年间睡过的卧铺,如是下铺,那必然被“闲杂人等”满当当地挤占着。因为卧铺车厢座位和人数严重不匹配,在中上铺坐不能坐,躺不能久躺,下铺也就成了人们共享的社交场所和进食场所。很难说这种局面不会生出罅隙,但一来这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不成文的“规矩”。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权益和感受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强。“我们在动车和高铁上为何不再聊天”,这种发问的频现,折射出“火车社交”模式的颠覆性改变。更加喜好火车上的独处而不是众人摆龙门阵,更加喜好静音车厢而不是众声喧哗,成为当下“车厢文化”的特质。
对于这种对个人隐私更高的需求,也不宜一概回以“要隐私自己开车呀”。毕竟,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极大提高之后,即使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希望有更多的个人空间,也是合情合理的。就算是“家”,现在独门独户的成套住宅,和当年共用厕所厨房的筒子楼,也已经有天壤之别。我们对隐私的期待,不能还停留在筒子楼时代,觉得希望提高楼房隔音的诉求是“事儿多”。
回到网友建议“卧铺增设床帘”上来,要承认,保护隐私权、宁静权的意识增强,是时代的进步。既希望安全抵达终点也希望保持舒适感和边界感的诉求,已经越来越强烈。铁路部门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想办法满足乘客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部门其实已经有所行动。比如在2022年春运期间,铁路公司推出了纵向布局的卧铺动车组,卧铺纵向布置在车厢两侧,每个铺位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配置了拉帘,有单独的茶桌,单独的充电插座、照明灯、阅读灯、书报袋,舒适性、私密性都大大提高。
当然纵向卧铺列车是最新的型号,目前铁路公司配置得还比较少。但是在绿皮火车的卧铺上加装拉帘,也并非完全不可以考虑,或者至少新采购绿皮卧铺车厢时,可以考虑事先就设计安装好拉帘。毕竟,不管坐什么样的列车,人们希望在卧铺车厢拥有私密化、独立化的空间的意愿,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卧铺有拉链,也不意味着乘客一定要用,不想拉起帘子的乘客,完全可以不拉。
自然,在卧铺安装拉帘,无论是加装还是改造,都必须考虑安全性。需要综合考量设施特点并做出局部改良,避免拉帘给上下铺、人员走动带来不便和不利。对新采购的车厢,可以考虑向卧铺动车组学习,将横向卧铺改成纵向卧铺。对新购列车从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上就作出调整,使得这些车辆天生带有“私密体质”,最为经济、省事。
卧铺加装拉帘当然需要成本。这可以通过向使用拉帘的乘客收费来平衡。可以考虑在卧铺上方预留拉帘接口,有需要的乘客可以付费租用拉帘,不想花钱的就不用。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有人愿意多花点钱买舒适、买私密空间,无可厚非。如果有人愿意出钱,铁路公司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多赚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辛省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