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白名单 发表于 昨天 15:03

入日籍嫁日本丈夫,击败邓亚萍大喊吆西的她,最后竟想回上海养老

30年前,她是国乒的夺冠利器。
30年后,她成了球迷口中的“过街老鼠”。


她曾在国际赛场上击败邓亚萍,每得一分就高喊“吆西”,看似是为日本呐喊,实则是对中国队发泄。



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现实中的何智丽,一个被推上舆论风口的女乒冠军。


如今,这位改名“小山智丽”的女人,想回上海养老,却引发了一波波争议——
到底该不该原谅她?


<hr>一、从上海弄堂走出的乒坛尖刀



1964年,何智丽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境不算富裕,但她从小就是个“倔种”。


邻居说她“打不得、骂不得”,只要认准一件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她打乒乓球的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上小学时,别人还在跳皮筋、玩弹珠,她就天天在桌子边挥拍子,汗流浃背也不肯停。



教练一眼看中这个小姑娘,连连称赞:“打球像男的那股狠劲!”


进了体校以后,她更是一天练八小时,从不叫苦。


18岁那年,她横空出世,拿下全国女单冠军。随后几年,亚洲冠军、世锦赛团体冠军一一收入囊中。


教练说她是“左手的锋利刀刃”,关键时刻敢冲敢拼,是国乒的秘密武器。



1987年,她被视为中国女乒冲击个人世界冠军的最大希望。可谁能想到,就是那年的世锦赛,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hr>二、不愿“让球”的她,被整得彻底失望



1987年,印度新德里,世乒赛开打。


中国女队四朵金花闯进四强,何智丽、管建华、戴丽丽,再加一个韩国选手梁英子。


原本是天赐良机,中国队提前锁定冠亚军不是梦。可教练组却突然给出一个“奇怪”的指令——



让何智丽输给队友管建华。


原因是,领导觉得管的打法更“克”梁英子,胜算大一些。


可何智丽不愿意。她觉得:“我天天练球不是为了让球的!我就是奔着冠军来的!”


之前她已经让过几次球,这次她决定不再低头。


她答应了“保证听安排”,但一上场就火力全开,几个大角球把管建华打得措手不及。



赢下半决赛后,她又直落三局拿下梁英子,夺得世界冠军。


领奖台上,她笑得灿烂,可一回国,却是彻底的冷处理。


没有欢迎,没有掌声,只剩教练的怒斥和队友的冷眼。


她被贴上“个人主义”的标签,甚至在接下来的汉城奥运会上被踢出名单,连参赛资格都没了。


要知道,她那时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选手。



而这一切,只因为她“不听话”。


<hr>三、出走扶桑,代表日本痛击中国队



退役之后,何智丽彻底心灰意冷。她觉得自己为国争光却被冷落,心里窝着一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


1989年,一次海外交流中,她认识了日本教练小山英之,两人因球结缘,很快结婚。


她随夫移居日本,改名“小山智丽”,入了日本国籍,加入日本女乒。


起初,没人当回事。可她没有放弃训练,靠一口气苦练不止。



没有训练馆,她就在家搭桌子打;没有陪练,就拉着老公练。那几年,她像疯了一样拼命练球。


终于,1994年,广岛亚运会,她再次站上赛场,代表的却是日本。


一路过关斩将,她杀进决赛,对手正是当时如日中天的邓亚萍。


全国球迷都以为,这场是“稳赢局”。


可现实却狠狠打脸。



比赛中,小山智丽每得一分就大喊“吆西”——那一声声仿佛针扎在国人心头。


最终,她以3:1战胜邓亚萍,帮助日本队拿下女单金牌。


这是中国乒乓球队在亚运会上罕见的失利,而击败她们的,竟然是曾经的“自己人”。


赛后,她接受采访,用的也是流利的日语。很多人说,那一刻她彻底背叛了祖国。


<hr>四、婚姻失败,老去日本,想回上海养老



成名之后,小山智丽风光一时,日本国内也把她当英雄般捧着。


她上节目、被表彰,还开了自己的乒乓俱乐部,做教练,日子看似稳定。



可好景不长。1997年,她与丈夫婚姻破裂,陷入财务纠纷。


她向法院控诉丈夫婚外情,要求高额赡养费,最后法院判她胜诉,但这段婚姻也就此结束。


2000年,她参加悉尼奥运会,想再创辉煌,却连奖牌都没摸到。


回到日本,她渐渐退出一线舞台,只在大阪开课教球。


身边的朋友变少了,媒体也对她不再关注。



而她那颗“想回家”的心,却一天天变得强烈起来。


毕竟父母老了,故乡也始终在记忆里发光。


她曾几次低调回上海探亲,但媒体和群众的反应都不太友好。


很多人对她依旧耿耿于怀,尤其是那句“吆西”,已成永远的伤疤。


<hr>五、争议未了,她到底错在哪?



直到今天,关于何智丽的讨论还没停过。


有人说她是“叛徒”,背叛了祖国、辱了国旗;有人说她是被“潜规则”逼走的无奈者,是那个体制的牺牲品。


从成绩来看,她无愧是顶级运动员:技术全面、作风顽强、心理素质极强。


可从立场来看,她的那一声“吆西”,在国人心中难以释怀。



或许,她不该在击败邓亚萍时那样激动地呼喊;或许,她该在退役前冷静沟通、而不是转身离开;也或许,她不过是时代浪潮中一个“太倔”的人。


让球也好,不让球也罢,那是一个旧时代的尴尬产物。


如今的中国体育,早已走上更开放、更公正的道路。


但个体的悲剧,往往是变革最痛的代价。


<hr>结语



小山智丽老了,球拍早已放下,昔日的高光也慢慢褪去。


她只是个想回上海养老的老人。



但那个被千万国人“记恨”的标签,或许这一生都摘不掉了。


她赢得了冠军,却输掉了归属。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会原谅她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日籍嫁日本丈夫,击败邓亚萍大喊吆西的她,最后竟想回上海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