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 发表于 昨天 15:00

让居住回归安静 建筑隔声让好房子“听得见宁静”

“楼上的脚步声、邻居家的电视声、窗外的车流声……这些看似平常的噪音,却干扰着家的宁静。”北京消费者李女士的抱怨,道出了不少城市居民的心声。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住得安静已成为与住得安全、住得舒适同等重要的需求,建筑隔声也成为衡量“好房子”的关键标尺。近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建筑隔声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深入探讨如何破解住宅噪音难题,推动建筑隔声新技术落地,让更多人住进“听得见宁静”的好房子。
隔声成“好房子”重要指标
“以前觉得有套房子就行,现在才发现隔声不好的房子,空间再大住得也不舒心。”上海消费者王先生坦言,他此前因邻居家孩子的哭闹声频繁失眠,最终不得不花费数万元重新进行室内隔声改造。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调查显示,房屋隔声排在群众住房需求的首位。
论坛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陈宜明发言时指出,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以高品质住宅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设高品质住宅要从解决质量通病入手,应具备绿色健康、功能合理、安全耐久、智慧宜居、和谐人文五大内涵,涵盖从规划设计到物业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而隔声正是绿色健康与智慧宜居的核心体现。
噪声对居住品质的影响,早已超越影响休息的范畴。清华大学建筑隔声实验室主任燕翔表示,2021年网民投票数据显示,楼上噪音、邻里噪音和街道居住噪音以800.19万票成为最困扰城市居民的问题之一。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焦虑等,隔声是影响房屋健康舒适的首要问题,直接决定了居住的幸福感阈值。
随着“好房子”理念从满足基本居住转向追求品质生活,国家层面也将建筑隔声性能纳入硬性要求,5月1日起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成为推动住宅隔声升级的关键抓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声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闫国军表示,该规范不仅提升了分户墙、分户楼板、外窗等传统部位的隔声性能指标,还首次新增了建筑设备结构噪声、卫生间排水噪声的控制要求。“这是一次系统性升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为‘好房子’划定了明确的隔声底线。”闫国军表示。
加强全链条隔声管控
“解决建筑隔声问题,不能只靠单一材料或技术,要做好适用于不同部位的隔声材料的研究,以及配套技术、材料、工艺、工程应用的研究,才能走出适合中国的建筑隔声之路。”陈宜明表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协会加强引导、技术创新支撑及政策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以品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很多小区交房时图纸合格,入住后却噪音超标,问题出在重设计、轻落地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林岚岚直言,建筑隔声虽为“小技术”,却关联“大民生”“大行业”和“大发展”,是实现住有宜居的关键环节。她提出,行业必须以标准为引领、创新为驱动,推动隔声技术从纸上落到实处。
针对当前住宅隔声的痛点,与会专家从政策落地、施工管控、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闫国军提出了“五步管控法”:一是严格执行《住宅项目规范》,落实隔声、防串味等强制性要求;二是加强施工图审查,重点关注被动隔声设计,不能仅以图纸合格判定整体合格;三是狠抓材料进场检验,杜绝劣质工程窗、地漏等建材,强化抽样检测并录入系统;四是开展实体性能检测,将门窗、分户墙空气声隔声性能等结果纳入住宅质量保证书;五是组织全链条监督抽查,严惩违规企业,落实信用惩戒。“建设单位要承担主体责任,如果不合格,不仅要整改,还要承担罚款等法律责任,且责任要传导到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全环节。”他表示。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任建筑师张栋从技术规范层面给出建议。据他透露,《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图集正在修编,新编“好房子”系列图集将从设计、材料、施工等多维度提供隔声技术指引,“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图集,让一线工程师有章可循,避免因技术衔接不当导致隔声效果打折扣。”
奥来国信(北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檀春丽提醒,隔声降噪是系统工程,需依据《建筑隔声技术规范》实施全过程、全链条管控。“从项目规划阶段的噪声源分析,到设计阶段的技术方案选型,再到施工后的实体检测,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如今,部分城市已将隔声性能纳入购房合同条款,这意味着隔声不再是附加项,而是必选项。”檀春丽表示。
创新隔声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隔声技术的创新普及,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需求。张栋指出,此前部分消费者对“隔声需要额外投入”存在抵触,但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房时主动询问隔声性能。“调研数据显示,有82.72%的人愿意为更好的隔声支付更高的房价,70%的人认为当前住宅隔声标准有待提升。这说明‘安静的家’已成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品质标签,市场需求十分明确。行业要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将需求转化为高品质供给。”张栋表示。
记者了解到,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更严格的规范要求,行业企业纷纷亮出隔声技术,从材料研发到系统设计,探索多元化解决方案。比如,北京博仕纳声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纳米改性GPS柔性保温隔声垫,凭借“隔声+保温”双重功能,解决传统材料空鼓、老化的问题,适配新规范要求;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聚氨酯隔声系统,其1厘米高密度PIR喷涂可改善隔声19分贝,玻纤增强聚氨酯门窗在高噪地带隔声量达42分贝,为不同噪声场景提供定制化方案;广州声博士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既有住宅声环境提升,研发出聚碳阻尼减振隔声垫、WAFER全息隔声模组等产品,可覆盖楼板、墙体、水管、门窗等场景。
除了材料创新,房企也在积极探索全维度降噪实践。比如,绿城在杭州某项目中,通过浮筑楼板、静音水管等技术,将楼板撞击声隔声量提升至40分贝以上,交房后业主对隔声效果的满意度达95%以上。
从解决噪音烦恼到打造品质生活,建筑隔声正成为推动住房从“有居”向“优居”跨越的重要力量。随着标准不断完善、技术持续创新、企业积极实践,未来将有更多能“静享生活”的好房子走入消费者生活。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居住回归安静 建筑隔声让好房子“听得见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