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脱钢笔hy9 发表于 前天 14:00

同样演年代剧寡妇,将热依扎与孙俪放一起看,差距立现,才知郝

同样演年代剧寡妇,将热依扎与孙俪放一起看,差距立现,才知郝蕾一针见血

昨天刷到《灼灼韶华》的预告,我第一反应是:热依扎这次又要被夸上天了吧?

结果弹幕里一句“孙俪之后再无周莹”直接把我拉回2017年。

两个女人,两部年代剧,一个1916年乱世药商,一个晚清女首富,明明都是讲女人翻身的故事,怎么一个让人热血沸腾,一个让人想二刷?

答案其实很简单:演员选剧本的眼光,就是观众能不能共情的开关。

先说热依扎。

她演褚韶华,开场就是跪在祠堂里被族老指着鼻子骂“克夫”,镜头扫过她指甲缝里全是泥,抬头那一下眼神像刀子。

我后来去查资料,发现她为了这个角色提前半年学药材分拣,手上磨出茧子。

她说不想演“漂亮寡妇”,要演“活人”。

确实,褚韶华后来自己跑码头谈生意,被地痞掀翻药箱,她蹲在地上捡药材,手指被踩出血也不吭声。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她选的不是角色,是能让观众记住的“疼”。

孙俪的周莹不一样。2017年我看《那年花开》时,最震撼的是她跪在吴聘坟前那场戏,没有一滴眼泪,但脖子上的青筋全崩起来了。

后来采访里她说,开拍前她写了三万字人物小传,连周莹第一次来月事怎么处理的都写了。

这种“笨办法”让她演出了角色的“长肉过程”——从街头卖艺的野丫头到陕西女首富,你能看到她每次做决定时眼里的光在变。

网友总结得绝:孙俪演戏像种树,你能看见年轮。

其实最扎心的是,现在好多演员连剧本都没读全就敢接戏。

前阵子某古偶剧,女主连台词都背不熟,哭戏靠眼药水,播出当天就被骂上热搜。

反观热依扎,拍完《山海情》后直接空档八个月,理由是“没遇到值得消耗的角色”。

孙俪更狠,《甄嬛传》后推掉所有宫斗剧本,直到遇到周莹。

她们都明白:演员的脸可以修,但演技塌方一次,十年都补不回来。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灼灼韶华》里褚韶华第一次谈成大买卖,回家后把银票锁进铁盒,钥匙挂在脖子上。

热依扎说这场戏她改了三次,最后改成把钥匙塞进贴身的荷包里——因为“1916年的女人,连命都是悬着的,钱就是命根子”。

而孙俪在《那年花开》里,周莹赚到第一桶金后,先去给死去的丈夫买了块最贵的墓地。

这两个动作,一个藏,一个花,把两个时代女人的安全感演活了。

现在回头看,观众其实不傻。

我们能一眼分辨谁是来演戏的,谁是来赚钱的。
热依扎和孙俪的共同点,是把“选择”本身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她们的角色不是编剧给的,是自己一寸寸争来的。
就像郝蕾说的:“演员到最后,拼的是审美和定力。

所以啊,下次再看到某个演员突然“消失”半年,别急着骂不敬业。
可能人家正在等一个褚韶华,或者下一个周莹。
毕竟在这个连外卖都追求三十分钟必达的时代,肯为角色慢下来的人,才配让观众记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样演年代剧寡妇,将热依扎与孙俪放一起看,差距立现,才知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