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入日本籍,击败邓亚萍大喊“哟西”的何智丽,如今怎么样了
如果你是九十年代的乒乓球迷,大概还记得那场让观众们“集体气得发抖”的对决。1994年那个十月的夜晚,小山智丽和邓亚萍在一张球桌上撕扯,不同的是,前者身披日本国旗、时不时来句高调的“吆西”。有些人看球看的都是技术,有些人却在乎这背后的身份和情怀。小山智丽手里的拍子挥得越猛,某种情绪就跟着观众席漫延——都说体育无国界,可那一刻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复杂的算盘。后来有人问她,“你为日本拿了奖牌,和以前为中国的时候比,心情有什么区别?”她竟然直接答了,说现在更开心,比在中国还高兴,说这话时,脸上一点掩饰也没有。现场不少中国观众当场炸锅,有人直接骂她是“汉奸”。隔着电视屏幕的人估计也忍不住摔了遥控器。其实,那一晚的风波远不止媒体描写的那么简单,很多中国家庭饭桌边都在议论她,有愤怒的,有惋惜的,还有等着看后续的。
转眼都快三十年过去了,那个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君之代》、身披日本旗的“小山智丽”,到底怎么从中国的何智丽变成今天的样子?她的故事,说起来像一条绕了几个弯的河,水面看着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
其实,何智丽出生在1964年,老家在上海。很多人只知道她后来改成了日本姓,背后原因其实很“日本特色”:女人结婚后,法律规定要用丈夫的姓氏。这点咱们中国人或许觉得无所谓,可在日本,那是根深蒂固的规矩。说到底,她不光是技术融入了日本,连名字都彻底融进去。从那之后,她在日本的乒乓球圈子算是顺风顺水,不仅拿下各种冠军,甚至成为当地乒乓球的名片。
但一切都不是突然发生的。1992年,她消失了三年,突然宣布复出。别忘了,那会儿她已经年近三十,运动员黄金期要说也快熬过了。可她偏不服老,回到球台跟日本本土的年轻选手们掰手腕,结果三下五除二把奖杯一个个揽到手,甚至有点“侮辱性”地赢得太轻松。有的日本选手被她打得心态崩了,赛后私下直嚷嚷:“她根本是中国出来的,根本打不过!”但日本观众还是很吃这套,每次她赢,都给她送花,也不管她中文日文哪个说得更溜。
其实对于乒乓球爱好者来说,这种“强者穿梭于赛场各地”的故事并不罕见,但何智丽的复出和后来在日本横扫各路对手,背后其实有个不为外人道的伤疤——她并不是主动选择离开中国队,而是被现实逼的。
绕开比赛的辉煌成绩不说,真正把何智丽推向回不去的彼岸,是1987年的那场世界锦标赛。这场比赛表面上她拿了冠军,但其实比赛前幕后早就排好了队,什么“让球”规矩,一出场就已经不是公平竞争了。说个细节,当时中国女队内部气氛很微妙,有队员悄悄打听教练组的安排,有人晚上还偷偷跟朋友发牢骚:“都拼到这里了,凭什么让我让球?”
何智丽也是一副“认命”的样子,表面同意安排,比赛一上场照打不误。和管建华对上时,她压根没想着“假输”,一口气打了个干脆利落,全场观众都叫好,可场边教练脸都快僵住了。有队友回忆,赛后休息室里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其实当时很少有队员敢公然违抗安排,一旦“顶风作案”,结果只有一个:被打入冷宫。
更心酸的是,冠军捧回来了,鲜花是自己的,但下一步就悬了。国内各种大赛和国际交流,名单里永远没有她。1988年汉城奥运会,她本该是头号种子,结果就因为这次“演戏失败”,被排除在外。那种被组织冷落的感觉,类似于带薪失业,又苦又空。那时候,有人说她倔,有人说她不懂规矩。但只要换自己当事人,谁能轻易妥协?
何智丽那时候找过关系,写过信,甚至找领导“理论”,希望能有个公平结果。后来还是一纸退役,带着满心的不甘去了日本。那个时候,嫁给小山英之,是她能做的“剩下的选择”。婚礼办得轰轰烈烈,连大阪府知事都来主持,中日两国的旗子在一起飘,光看场面就是一出友好典范。
不过,生活的转变总是带着点对抗和妥协。小山智丽后来自己说过,“小山家不搞大男子主义”,其实这对她挺重要。因为在那之前,她对日本男人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觉得传统家庭女主人就是“管家+保姆”,根本没有自我。小山英之却支持她继续打球,家庭里等于放权。她帮丈夫打理家务,丈夫陪她训练。这种模式在上海当时的女性圈子里算很稀罕,很多亲戚听说她能“外出打比赛”,都说她嫁了个开明的日本人。
她复出之后,一路拿冠军,甚至有三次获得日本天皇的接见。日本媒体吹她是“从中国带来的宝”,乒乓球协会的人专门开会研究她的打法,有一年日本高校小球社就用她的比赛视频教学,带火了一阵球坛新风潮。其实她自己对这些“荣誉”大都淡然。有上海朋友跟她聊天,她还说过:“我在日本能赢,不光是自己厉害,也是这里的竞争不够激烈。”
但小山智丽的故事,远不是只有赛场上的光鲜。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她没混出国内那种“横扫”的战绩,反而被乔红彻底击败,那次落败据说让她很久没缓过来。赛后的日子渐渐偏向家庭,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婚姻破裂。丈夫小山英之出轨了,还不是普通的“办公室恋情”,而是和乒乓球队的日本女选手纠缠——这个姑娘身高才一米四,年纪比小山英之小二十多岁。何智丽知道后,第一时间分居,后来还闹到了法院。她把要求说得很清楚,离婚、分财产、不能再让自己受冤。
赔偿下来的钱,她在大阪买了新房,换了新车。这种分明的“独立生活”,让人看着都觉得她挺能扛。又有点让人唏嘘:那时候她上海的家人,包括她妈妈,总劝她找下一个,不要日本人,也不要“球圈”的。她虽然照应着答应了,心里的条件却越来越细,最好是“靠谱加点上海味儿”。后来提起感情,她在朋友聚会里笑着说:“乒乓球已经离我远了,男人能不能靠谱才是难题。”
如今她生活简单安稳,就算回到上海也多是静悄悄地,不怎么再公开露面。赛场的那些风浪,感情的跌宕起伏,都成了过去了的故事。只是每当她被问到那些年的“让球风波”,还是觉得,一切只不过是做人有原则,比赛该认真;至于“吆西”,不过是发自内心的习惯而已。说到底,她就是这么个人:硬气、倔强,有点不服输。现实里,有多少人能做到完全不妥协?她这是用一辈子的经历在回答。
很多人还会问:如果当初没那个半决赛,如果她没出头、没走日本,还会不会给我们惊喜?这些谜底没人能说得清。或许有一天,她会自己坐在朋友家饭桌边,讲一讲那年让球、那句“吆西”背后的实心话。谁知道呢?反正那场球赛和她的选择,就这么在历史里留了个口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