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海浪m 发表于 3 天前

父亲给儿子买春,辛芷蕾获奖影片的导演,每部作品都让人目瞪口呆

威尼斯刚把影后给了辛芷蕾,热搜却骂声一片:这片子到底烂不烂?
先别跟风,三分钟告诉你它为什么能拿奖,以及你万一真去看了该怎么不睡着。

奖是真金白银。

威尼斯1932年创的局,第一次给华语女演员是巩俐,第二次是叶德娴,第三次就是辛芷蕾,中间隔了整整十一年。

评审把影后给她,不是可怜,也不是抽奖,是她在镜头里把一段狗血情杀演成了解剖课,一刀一刀划自己,观众替她疼,评委替她盖章。
故事听起来确实离谱:欠债、出轨、情杀、雨夜埋尸,桥段像十年前的知音合集。

可导演蔡尚君压根没打算让你爽,他拍的是“道德沼泽”——人踩进去,越挣扎越下沉。

辛芷蕾演的女人一边哭一边笑,把愧疚当面膜往脸上糊,镜头怼到毛孔都看见,这种“丑”正是文艺片最爱的真实。
能拍到这个程度,因为导演本人就是“冷面杀手”。

2006年处女作《红色康拜因》让儿子两次杀父,父亲雇妓女给儿子破处,血淋淋的麦子地像恐怖片;2011年《人山人海》把亲弟被杀变成千里追凶,结局却是凶手和复仇者一起困在漆黑矿底,没有快意恩仇,只剩喘气的回声;2017年《冰之下》找黄渤演一个在黑市打洞的底层,镜头冷到观众打哆嗦。

三部片子一路向下,专拍“人最坏能坏到哪”,评委就吃这套——他们叫“人文关怀”,普通人叫“看完堵得慌”。

拍法也反套路。
商业片靠剧情推人,蔡尚君用人推剧情。

手持镜头晃到头晕,长镜头闷到憋尿,演员不演“事件”演“残影”,一句台词能憋半分钟,观众只能盯着演员眼睛找线索。

辛芷蕾获奖那段七分钟独角戏,没有台词,只有呼吸、眨眼、嘴角抽,剪完一看素材,摄影师都说“我后背凉了”。
评委看的就是这股“凉”,票房看的是“爽”,两拨人从来不在一个频道。

所以骂剧情狗血没错,骂片子难看也对,但骂奖项水就冤枉。

欧洲三大把奖给“最会演”而不是“最会编”,演员只要敢把人性扒光,故事再烂也能封后。

当年《钢琴教师》剧情也变态,伊莎贝尔·于佩尔照样拿戛纳;西班牙电影《母亲》讲乱伦,女主角也捧回威尼斯。
评委逻辑很简单:故事可以假,情绪必须真,演员敢掏心,他们就敢给杯。

对普通观众,这片子确实不友好。

想解压别进影院,想嗑糖别买票,它像一锅没放盐的骨头汤,营养有,味道无。
但要是最近正好失恋、失业、失眠,可以挑一个深夜场,看完你会发现自己那点破事算轻的,毕竟银幕里的女人亲手埋了情人又每天给他上香,活人比死人都累。

这种“比惨疗法”比鸡汤管用,至少走出影院那刻,冷风一吹,你还活着,还能吃碗拉面,幸福感瞬间回弹。

片方也精,知道大众不买账,只给艺术院线排片,票房预期早就写好:七百万封顶。

可人家要的不是钱,是履历——辛芷蕾拿奖后,电视剧报价翻三倍,广告商连夜打电话,连她去年积压的网剧都卖出高价。
文艺片成了演员“镀金池”,泡十分钟,身价翻几番,比拍三年古偶快多了。

最后留一道选择题:下周影院排片,同厅左边是《日挂中天》,右边是喜剧合家欢,你买哪边?

敢赌一把的,进场前记得别喝饮料,憋尿会打断那场七分钟的“神级表演”;
不敢虐的,直接右转,笑到散场也没毛病。
选哪边都对,只要别一边骂烂一边又好奇,电影不吃回头草,观众也别为难自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亲给儿子买春,辛芷蕾获奖影片的导演,每部作品都让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