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中国国籍投靠日本,结果日本拒收中国不要,今成黑户后悔不已
李文彪这个人,说句实在话,他年轻那阵儿,真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自家圆,连带着呼吸口气儿都比上海的醉人。我一度怀疑,如果能打包带走日本的树叶子,他也愿意换掉家门口那几株法国梧桐。可惜啊,人生哪有剧本按着走,他转了一圈,差点小命栽进了日本,结果两头不是家:日本人不认,他想回国,人家又当他是叛徒。那阵子,他成了最尴尬的“黑户”,谁都不肯收留。说起来,1987年的上海跟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外滩老建筑还不是旅游打卡地,更多像是城市的记忆碎片。李文彪喜欢在那里溜达,望着那种遥远、异国的繁华,感觉心里哪儿都痒痒,就盼自己也能过人家那种洋气日子。其实,他出身还挺好的,家里条件够吃够喝,要是按照大多数人想法,安稳过完一辈子也挺体面。但偏偏,他骨头里就有种不安分——遇到外头来的啥新鲜玩意儿,电影、书、零零碎碎的小玩意儿,心里便种下了移民的梦。
家里那些录像带,很多是表哥去香港捎来的。播放的时候,里面不是东京五光十色的街头灯牌,就是旧金山的电车或纽约地铁里的匆匆脚步。每放一次,李文彪就愈发觉得:外头的世界别有洞天,远比家里刺激、有劲。后来,机会还真就给了他——公司选他去南美,不是玻利维亚了,而是阿根廷市场调研。当时大家都盼着能往外飞,李文彪更是巴不得马上走。
可是,这一趟出差,他没打算好好干工作。他琢磨着:人留在阿根廷,申请当地身份,彻底做个“国际人”。按照政策,主动入了外国籍,中国自动就不认了。李文彪当时哪想那么多,满脑子还是“希望”。他甚至跟同事吹牛:这一步,肯定是通向自由和发达的生活。可惜事儿没这么简单——现实等着他收拾。
阿根廷的生活哪有录像带里那么美好?语言、身份、文化方方面面都让李文彪摸不着头脑。饮食上也是个疙瘩——他原以为天天牛排吃不腻,其实三天就盼着来碗上海小馄饨。为了养活自己,他一家裁缝铺开了两年,又尝试做进出口小生意,可业务哪有上海容易?客户有时候连钱都压着不给,折腾得李文彪夜里睡不踏实。那些年,他最怕的是节假日,当地人家家户户热热闹闹,他却只会在房里听收音机,脑子里盘着回国的路。可惜,中国籍已经没了,他想认祖归宗都难。
挨过七年,李文彪终于认栽,琢磨着重新换地儿。他盯上了日本——当时亲历过“平成泡沫”的疯狂,东京依旧是很多人心里的明珠。他甚至学了几年日语,花光积蓄办移民。以为放弃阿根廷籍就能换到日本户口,谁知日本移民局根本不理他。照手续一查,他竟然同时失去了两个国家的认同——成了地地道道的“无国籍人”。这下麻烦了,连护照都没有,他在东京住租来的小房,没法跟房东签合同,生病了医院也不收,每天靠打黑工续命。
后来,那阵子堪比苦行僧。凌晨三点,他就溜进新宿一个饭店打杂。日本的法律严格到连打工签都没戏,他只能在路边等瓷碗老板喊人。晚上一回小房间,就是三平米,得打地铺。邻居都是外来打工仔,楼道里烟和方便面气味混着,李文彪时常自嘲:“我和他们一样,谁也看不见我。”没人关心他是不是偷渡来的,只怕惹麻烦。
有时候我都想,李文彪那会不会做梦梦见外滩。毕竟,老家就在那一大片马路边,母亲的声音远远地飘进来,可电话一点没办法打通。恢复中国国籍?理论上行,但要国内居住、合法收入,他什么都没有。递了不知多少份材料,换来的是一封封冷冰冰的拒绝信。那种滋味,有点像小时候在补习班被老师罚站,明明家门就在不远,但谁也不让你进去。许多在海外漂泊的人其实都懂这份孤独——只是不好意思跟人诉说脸上的寂寞罢了。
事情到2004年彻底翻盘。母亲卧病在床,他人却被困在日本。菜市场老邻居都在感慨,这家老大太心里肯定再苦也不说。最后,他找到大使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个临时入境证。但等他终于踏进上海,母亲已经走了。李文彪赶不上最后一面,这场死亡像是一记闷棍,让他大哭一场。不少人都说,人在外头再能挣再有本事,终究还是想有个归宿——可现在,他连国都没得认。
此后几年,他在东京的身份终于有了点转机。日本政府看在他年纪已大,过了“在留特别许可”让他可以正常租房、办工签,但依然不给户口、不发护照。等于说,还是个“黑户”,只是日子没有以前那么提心吊胆。到2010年,他已经奔六十了,头发也斑白,在横滨做搬运,收拾仓库,谁能猜到那个一度梦想世界的人,会像个普通老工在日本赛里头混饭吃?
说来,李文彪的事最后竟还被日本一家主流电视台拍了纪录片。镜头里,他在深夜餐馆后厨切菜,镜头外却是对“无国籍者困境”的深刻反思。节目播出后,日本一些年轻人也议论纷纷,有的感慨制度冷漠,也有人笑说“还是别轻易做决定”。可在中国那边,已经没人记得李文彪,老邻居也只是偶尔提起:那个谁,走了好多年,都不知道怎么样了。
三十载过去,中国变了天,外滩变成了全世界的舞台,而李文彪,却只能在横滨街头漂泊,有时候会想着,要是没那么冲动,自己是不是还能在老家弄个小生意,听听杨浦的鸟鸣。有些选择,就是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错没错,但等你明白的时候,也许已经和故乡隔了半个世界的距离。
到头来,李文彪的故事,不光是他自己的算计和迷失,也是数不清的中国人在“出国潮”中的缩影。我们嘴上都说要努力往外闯,但究竟什么才是“更好”,恐怕没人敢打包票。我一想到这事,就觉得,人啊,有勇气追梦固然好,可千万别太轻信那份遥远的繁华,自己的根在哪里,其实比什么都重要。你说,要是给李文彪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会怎么选?也许,他自己都说不清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