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眺望远峰 发表于 3 天前

放弃中国国籍投靠日本,结果日本不收中国不要,成为夹缝中的黑户

从前听人说,“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这话你是不是也听过?李文彪听过,而且还信了。当年那些老同事经常端着咖啡,嘴里满是对他国生活的羡慕,什么福利好、环境美,仿佛只要一踏出国门就能步步生花。可真要离开故乡的时候,谁又能真的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20年过去了,变故有的是,酸甜苦辣,李文彪尝了个遍,只是当初的豪气都变成了暮年的叹息。

说起李文彪,那是1952年生在上海滩的人。那年代上海可算是全国最洋气的地方,经济也跑在前头。家里条件不错,两位知识分子父母,既有文化底子又有稳定工作,还别说了,那是好多邻居羡慕的日子。上海的小囡嘛,眼界就是宽点,家里又不差钱,大米白面都吃得精细,大人也爱问长问短,倒逼着孩子也争口气。
李文彪小时候过的算是同龄人里最舒服的。有父母撑腰,什么吃穿用度都放心大胆,学校也是一路重点,学业考试基本不用愁。到了青春期,刚好赶上国家改革、市场开放,处处都在变。他读了名校,毕业后进了外资公司。那阵子外企可稀罕,报酬高、机会多,李文彪在里头一展身手,职场上没少得意。有一说一,那时候的白领日子,比普通人家的温饱强百倍。

八十年代,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别说互联网了,见到台式彩电都得排队。可李文彪已经在郊区买了大房子,家里电视冰箱都有,生活算是过得挺滋润的。他这人嘴上也没藏着掖着,外头听了点风声,心里早生出了点瞧不起人、甚至鄙视的念头。那会儿外资公司每隔两三年就有外派交流,李文彪见过不少老外,看他们一个个谈吐不凡、穿得体面,说起家乡总是吹得天花乱坠。没办法,他听多了,心里开始动摇:是不是国外真比中国好?
这一点,也让李文彪和父母越聊越对不上调。老人家那个年代,参加过国家建设,办工厂、盖楼房,干过不少“大事”。他们觉得祖国很了不起,看着外头发展的确快,但心里是一种骄傲、一种根。李文彪就不是,他心里一直憧憬着一种“跳出去”的生活。到最后还是这念头占了上风,1995年,李文彪下了一个让整个家震惊的决定——变卖家产,要去玻利维亚。不是美国、不是欧洲,是南美一个没多少中国人,到底是看上了什么?其实只是公司合作过,他有点关系,想着能起步快点。

那临走那天,家里气氛很僵。父母哭了好几回,李文彪却铁了心,连带着些许不耐烦。后来想起来,这种对亲情的疏忽,可能在他心里始终像根刺。他当时满脑子国外优越的幻想,觉得只要过去了,一切都能重头再来。他贵重的家具、银行存款,又加上国内那点“经理头衔”,在玻利维亚头几年日子过得真不错。住房宽敞、出入光鲜,还能做点小投资,周围都以为来了一位大老板。
但人活一世,运气不能全指望。头两年新鲜劲一过,李文彪开始觉得不对劲了。首先,玻利维亚说的是西班牙语,学过几个月也就能打招呼而已。办事、做生意,都力不从心。当时国内变化太快,上海早就不再是他印象里的老样子,朋友在电话里说楼越建越高、马路越修越宽,他心里却仍觉得“国外更有盼头”。但现实是——玻利维亚的经济不如国内,政策也不灵活,小买卖难做大,想再做回以前的高管根本没门路。

饮食也是个问题。他在上海吃惯了中国饭菜,到这儿总是玉米、土豆,吃得嘴里腻心里烦,和谁都说不明白。渐渐地,能花的钱也变少了,家里收入有限,日子过得紧张起来。李文彪不愿跟国内朋友聊生活的压力,怕丢了面子,只能硬撑。其实心里早已明白,国外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所谓美好生活只是外头的传说罢了。
后来他彻底办理了玻利维亚国籍,意味着主动放弃了中国身份。那时候的选择,大多数人不会轻易做,李文彪到底是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可他又不死心,转眼听朋友说日本好,又惦记起日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你要说玻利维亚不行,他就惦记别的地方——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明天。为此他想方设法往日本跑,连公司出差挤进了几回,眼看着高楼林立的城市,又被新一轮憧憬迷了眼。

等真正要移居日本,却处处遇上政策壁垒。日本严格得很,说好听点是亚洲四小龙,实际对外来居民限制不少。玻利维亚不放人,国内也早因为他退籍而拒绝,两头都不沾。那种进退维谷的感觉——你要说他后悔吧,他嘴上也都咬牙坚持不认输,可心底到底还是苦涩的。他想起上海的老房子、父母渐老的身影,到底还是有点动摇。
没办法,再想回国早已不是原来的身份。没了国籍,一切手续都难如登天。李文彪成了“黑户”,在日本华人区流浪。没资格找正经工作,最后只能跟人学做按摩,靠一双手赚点小钱。没什么面子可言,他这性格还要受警察盘查,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父母也在国内熬到了九十高龄,没能见到儿子一眼,这一桩遗憾,李文彪永远忘不了。那时候在大使馆面前,哭也好、求也罢,都没用。国家规矩在前,工作人员只能表示同情,却无能为力——这无助的场景,也是他人生里最难熬的时刻。

几年折腾下来,李文彪终于在2010年得到了日本的居留许可。第二年,总算踏上了回国的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那些年来,他漂泊半生,惊心动魄也罢、寂寞难耐也罢,终究还是体悟到一句老话:世界再大,家乡也有它的温度。国内发展飞快,早已不比国外差多少——只是有些人,总是在外面缠足打转,等看明白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光。
钱学森、杨振宁,都是留过洋、终归国的人。他们的选择是主动归来,而像李文彪这种,总是把外头想得太美,好日子都丢在了阴差阳错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有时候不是一份工作、一个身份,而是心里有根,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其实,这世界上每个人路都得自己走。有些话说了千遍、劝了千遍,终究得等人自己回头。有的人家门不幸,有的人对命运心有不甘。遇见大风扬起的时候,不妨多问一句:“你想好了吗?真的要走吗?”否则,到头来一个人提着行李,在异国雨夜里发呆,心里最疼的那一块,早已不只是不圆的月亮。
故事到这儿,谁对谁错其实也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李文彪,可能就是许多人心里投射出的那个“想出去看看”的自己吧。他的故事,也许只是提醒我们:家乡、亲人、过去那些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才是老来能怀念的底色。出去容易,回来难——你说,是不是人只能在失去以后,才学会怀念?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放弃中国国籍投靠日本,结果日本不收中国不要,成为夹缝中的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