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丽姑娘820 发表于 5 天前

那个有点疯癫的港星袁嘉敏,卖照片这事儿。

凌晨两点,我在手机上看到一条付费链接:99港币,三张“仅此一次”的袁嘉敏写真。点进去之前,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猎奇,而是好奇——一个在海景房里开香槟的人,为什么要靠十秒钟就能被盗链的照片赚钱?
两年前,她远赴伦敦,说想“换个城市也许能换来婚戒”。她真去了,社交网络里全是泰晤士河畔的落日、昂贵的私房菜,还配文“缘分就在下个路口”。然而签证、房租、社交场都要用真金白银堆,甜蜜滤镜退色后,只剩银行短信的扣款提醒。



今年初,她悄悄飞回香港。和想象中落魄不同,她仍住维港边的大平层,出入坐头等舱。可圈内人早听说,英国那趟“寻爱之旅”成本接近七位数,广告、代言又因人不在本地被切断。回港后她频繁接商务活动,单场出场费三万,但进账永远追不上花销。
比起“缺钱”,更急的是“缺话题”。香港娱乐供应过剩,同期复出的选美小姐、网红模特各自带着团队砸预算。你不制造声浪,算法就把你沉到信息流底部,这比欠账更可怕。于是她盯上了成人付费平台:门槛低,操作简单,能直接把关注度换成现金流。



很多人吐槽“尺度一点也不大”。她心里清楚,真正的获利模式不是卖裸照,而是贩卖悬念。内容必须介于“公开可见”与“道德红线”之间,既保证媒体敢报道,又能让粉丝相信“下一张会更猛”。这是一门精准计算点击率的生意,而不是情欲的狂欢。
质疑声随之而来:艺人是否就该有底线?可换个角度看,平台从中抽成三成,媒体蹭热点赚广告,转发的网友贡献流量——每个人都在获利,只剩当事人被贴上“失格”的标签。娱乐工业的分配方式,从来不像课本上讲的那样纯粹。



她为什么不拍戏?内地市场对港星的需求已转向偶像剧配角,“花瓶”位置被更年轻的脸占领;加之疫情三年,剧组风险高、赔付条款苛刻。一部戏签下来,档期锁半年,收入未必抵得过半个月的付费订阅。算账之后,她选择了更灵活的游击战。
经纪人透露,下个月她将把订阅内容升级为“生活陪聊”——付高价可获专属语音或生日视频。这听上去像情感陪伴服务,却并不违法。灰色却不越界,是不少被流量抛弃的中生代艺人正在尝试的新跑道。
舆论嘲笑她“作妖”,但她早就把外界的骂声折算成点击量。越多负面,越高曝光;只要不进警署,就是成功。这种冷酷算法思维,恰恰来自曾经的挫败——伦敦没人认识她,于是她学会数据说了算。



回看这一连串操作,问题已不是“她疯了没”,而是整个内容生态把“话题=货币”写进了公式。资本、平台、观众共同塑造了一个没有天花板、也没有底层的舞台。袁嘉敏只是把规则公然演示了一遍,顺便收取门票。
若你问她接下来会怎样,她大概率会耸肩:“看市场。”也许明天是健身课程,再下周是NFT写真,模式会换,核心不变——在注意力被稀释的时代,谁能把目光攥得更久,谁就握住了现金流。
这听上去有些残酷,但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却是唯一的确定性。不合口味的做法随时会冒出新的继承者,除非观众真的愿意为“无噱头”的作品付费,否则这场闹剧只会不断重演。我们嫌弃的,往往正是我们用点击投票选出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个有点疯癫的港星袁嘉敏,卖照片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