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宗馥莉为何放弃国民品牌,另起炉灶?背后是一场权力与控制的较量

亓钦 · 9 小时前
2025年9月,一封内部文件揭开了“长公主”宗馥莉真正的野心——“娃哈哈”的继承者,正在亲手送走这个40年老品牌。她主导的宗胜系企业宣布,2026年起启用全新品牌“娃小宗”,逐步替代“娃哈哈”。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说她勇气可嘉,也有人说她“败家有术”。但宗馥莉并非一时冲动。在这个决定背后,是一场关于品牌归属、经营权力、家族遗产和现代管理的复杂博弈。
1.jpeg

一、“娃哈哈”不是她的,“娃小宗”才是

宗馥莉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手握“娃哈哈”的全部话语权。事实上,这个曾年营收超500亿的饮料帝国,宗馥莉仅持有29.4%的股份。其余为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46%)和职工持股会(24.6%)所有。
更关键的是,“娃哈哈”商标属于公司集体资产,未经所有股东同意,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使用。这意味着,哪怕她是董事长,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整品牌方向、推出新产品或改变市场策略。
想做点自己的事,却处处受限。为打破这种“名义掌权、实则掣肘”的局面,宗馥莉选择从“娃哈哈”中抽身,用她全资控股的“宏胜系”作为新起点,打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娃小宗”。
这个决定,其实她早就铺好了路。
2.jpeg

早在2003年,宗馥莉就以独立身份加入宏胜饮料集团。这个最初是娃哈哈代工厂的企业,后来被她改造成了一个涵盖饮料制造、机械模具、包装印刷、食品科技等完整产业链的现代化集团。
2016年,她推出自有品牌KellyOne,以高端果蔬汁切入市场,靠一场K11的透明工厂快闪店、500万直播观看量,以及42%的超高复购率,打响了第一枪。
她早已不是那个靠父亲荫庇的“公主”,而是一个布局多年、谋划已久的创业者。
二、铁腕改革,娃哈哈逐步“去娃化”

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的改革节奏明显加快。她不再满足于在“宏胜”做边角生意,而是开始系统性地重构整个“娃哈哈”版图。
一方面,她对已有资产瘦身——注销不具战略价值的老公司,清理历史包袱;另一方面,她将娃哈哈旗下多家子公司更名为“宏胜”,如山西娃哈哈昌盛饮料更名为山西宏胜饮料,原本的“娃哈哈系”逐渐变成了“娃小宗系”。
与此同时,她推进组织架构改革:取消“干股分红”、清退能力不足的经销商、实施绩效制、推行数字化管理。虽然引发部分老员工抵触,但也让企业效率大幅提升。
最重要的,是品牌资产的彻底隔离。
3.jpeg

2025年2月,“娃小宗”商标注册成功,持有人正是宗馥莉100%控股的宏胜饮料集团。这意味着,不管娃哈哈本体未来是否出现股权争斗、法律纠纷,宗馥莉都能独立运作自己的品牌,不再受制于人。
她放弃“娃哈哈”的光环,获得的是对品牌、资产、渠道、市场的全部控制权。
三、放弃900亿品牌价值,赌赢了吗?

根据《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排行榜》,“娃哈哈”品牌价值仍高达900亿元。但宗馥莉放弃的,不只是一个商标,更是40年积累的渠道、口碑与消费者信任。
“娃小宗”虽然掌握了娃哈哈的生产、团队、甚至供应链,但在市场端,还远远不够。
不少消费者直言,“娃小宗”听起来像山寨;经销商也疑虑重重:“没‘娃哈哈’三个字,我们怎么卖?”8月原本是饮料旺季,却传出娃哈哈销售断崖式下滑,也说明了渠道的不买账。
宗馥莉并非不清楚这些风险。但她的选择,其实是“无奈中的主动”——“娃哈哈”这个名字她用不了、改不了、管不了,只能另起炉灶。
这不是破釜沉舟,是战略转向。她要用“娃小宗”完成品牌更新、渠道重构、股权解耦,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宗庆后化”和“去国企化”。
她不是要继承一个帝国,而是要自己打下一片江山。
结语:输赢未定,但方向已明

在娃哈哈这个中国快消老字号的背后,其实是一代企业家与新一代接班人之间关于“继承”与“掌控”的深层矛盾。
宗馥莉没有选择做一个“守成的女儿”,她要做一个“重启的创始人”。
“娃小宗”最终能否成为第二个娃哈哈,现在还无法断言。但可以确定的是,宗馥莉已经完成了从“继承人”到“开创者”的身份转换。
这场改革,不只是一次品牌更名,更是一场权力的重构、制度的博弈、企业文化的裂变。
她放下的是一个900亿的名字,拿起的是一把属于自己的刀。
时间会告诉我们,这一刀,砍得是否值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