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59岁温碧霞《731》演新造:零片酬出演,2个镜头的真相

橘长很忙 · 昨天 14:49
温碧霞把“新造”演成了一把钝刀,刀口藏在笑容里,观众得自己伸手去摸,才知道疼。
1.png

片子开场五分钟,她抱着三味线坐在榻榻米上,指尖拨弦,声音像冻住的泉水,一滴一滴往下掉。
2.png

镜头推近,嘴角是弯的,眼角却干得像纸,那种“笑着等死”的劲儿,一下子把影院里的手机光全掐灭了。
没人再低头,大家才意识到:这不是又一部“抗日神剧”,这是把历史从玻璃柜里请出来,逼你同坐。
导演赵林山后来说,选她不是因为“妲己”的艳名,而是她身上那股“碎过又粘起来”的裂纹感。
为了找这感觉,温碧霞做了三件听起来像“自虐”的事:跑去哈尔滨731遗址,在零下二十度的院子里一站就是一整天;跟纪念馆借来真正的发簪和日记本,每天收工后对着抄上面的朝鲜文;最狠的是,她学了三个月三味线,把指甲磨得只剩一层嫩肉,就为拍那段两分钟的艺伎独奏。
实拍那天,琴弦割破指肚,血珠滴在面板上,她没停,镜头也没停,后期连血都没擦——那一点暗红,最后成了角色“新造”身上最亮的颜色。
历史上有没有“新造”这个人?
档案室给出半张残照:朝鲜籍女子李秀兰,档案编号“特班—731”,职业栏里歪歪扭扭写着“慰安兼艺伎”。
她脖子右侧有樱花形烫伤,和电影里一模一样。
研究会的老师把照片递过来,只说了一句:“她要是能活到今天,该九十岁了。
”一句话,把会议室里所有人钉在原地。
电影上映后,沈阳战俘营旧址多了块新牌子——“特殊受害者”展区。
开幕那天,来了一位韩国老太太,姓金,今年八十三,脖子上也有樱花疤。
她摸着展柜里的三味线,用朝鲜语嘀咕了半天,翻译过来只有五个字:“她替我唱了。
”那天傍晚,老太太一个人坐在展馆台阶上,把随身带的MP3外放,里面是温碧霞在片中的唱段,声音飘在旧砖墙之间,保安没赶她,观众也没走,大家就那么蹲着听,像陪一场迟到的告别。
更没想到的连锁反应在东京。
日本“真相和解会”一群平均年龄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扛着摄像机飞来哈尔滨,开口第一句:“我们想给李秀兰们补一份口述。
”他们拍了十天,剪成一部叫《被遗忘的摆渡人》的纪录片,MBC播出当天,韩国收视率飙到12.4%,弹幕里清一色是“原来我们也被蒙在鼓里”。
片子结尾,没有慷慨激昂,只有温碧霞的一段黑白影像:她抱着琴,朝镜头鞠了一躬,说:“历史不是拿来恨,是拿来认。
”字幕缓缓升起,屏幕前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第一次发现,“道歉”两个字可以比“仇恨”更有重量。
回到电影本身,温碧霞在片里一共送走了87批“客人”,每一次她都微微颔首,嘴角弧度几乎一模一样,但睫毛抖动的次数、呼吸的深浅、膝盖并拢的角度,次次不同。
有影评人把87次截图排成九宫格,发到网上配文:“一样的笑,裂成87种碎法。
”点赞最高的评论只有一句:“看懂了她的笑,才看懂战争怎么把人雕成标本。

片子下线那天,温碧霞没发微博,只在ins放了一张照片:她坐在空荡荡的影院第一排,面前大银幕是黑的,手里握着那支道具发簪,指尖还贴着创可贴。
配文一句话:“新造回家了,我送她一程。
”评论区里,中韩日三种语言混在一起,最上面是一条中文:“谢谢你替她唱,也替我们没哭出来的那部分,哭了一遍。

说到底,电影只能拍两小时,历史却埋着几代人的脓和血。
温碧霞把“新造”演成一道口子,观众走出影院,风一吹,才发觉自己也在渗血。
真正的后劲不是愤怒,而是认:认出那些没名字的伤疤,认出我们原来都站在同一条裂开的船上。
船不会立刻靠岸,但有人先递过来一块创可贴,哪怕小得可怜,至少让血不再那么快地流。
3.pn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