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会偏向选择战争?
”——全智贤新剧里这句台词一出口,弹幕直接炸成烟花。
有人把进度条拉回三遍,确认没听错;有人把电脑合上,去微博搜“全智贤辱华”,发现热搜已经爆了。
三秒,就这么快,观众手里的遥控器变成投票器:继续看,还是直接弃?
别急着骂,先扒镜头。
大连被拍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灰色县城,红色地毯上躺着一颗金黄五角星,镜头还故意扫两遍。
网友把截图甩成九宫格:这不是暗示,这是把暗示拍成纪录片。
有人翻出三年前同一编剧的访谈,他夸口“要让中国观众自己照镜子”,如今镜子递过来,照出的却是自己掉粉的脸。
品牌方比观众更诚实。
瑞士那个卖钻石手表的老钱牌,凌晨两点悄悄撤下全智贤的首页海报,替换上一只面无表情的机械表;国内电商把“全智贤同款”五个字改成“气质女神同款”,搜索量一周掉三成七,连代购都吐槽“表盒堆成山”。
奢侈品最怕的不是骂声,是没人掏钱——这句真理,比钻石还真。
剧方JTBC憋了三天,甩出一句“翻译偏差”。
网友把韩文原声剪成十五秒短视频:单词原意就是“战争倾向”,连机翻都不会错。
外交部一句“尊重历史事实”等于官方盖章:糊弄学不过关。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网友也懵了,他们那边热搜是“中国过度敏感”,两国骂战隔空对飙,剧集评分却一路掉到4.7,堪称大型双输现场。
数字不会演戏。
Box OfficeMojo刷新纪录:全智贤新片中国预售票房同比掉八成九,视频平台点击量一周蒸发七成二,比股灾还干脆。
业内人士甩出一张PPT:去年四季度韩国剧引进审批量直接砍四成,原因栏写着“内容风险”。
翻译一下:以后想进来,先过双重政审,慢审严审,等于半关门。
北大韩国研究中心干脆出报告,标题直白——《韩剧里的中国:从边缘到扭曲》。
报告里拉了个表,过去五年四十五部热门韩剧,三十七部把中国城市拍成“雾霾+破楼+红灯笼”三件套,概率比韩剧女主得白血病还高。
学者建议搞“联合审查”,说白了就是“先剪再播”,想赚人民币,先学会把滤镜调正常。
最惨的是谁?
不是全智贤,是还在读剧本的下一批韩星。
原先谈好的合拍项目被按下暂停键,投资方把“中国元素”改成“东南亚背景”,省得踩雷。
国内平台小编连夜加班,把待播清单里的韩剧封面全换成卡通画,生怕算法把“限韩”两个字读成“下架”。
一句话,观众可以换墙头,平台只能换命根子。
有人喊“永久封杀”,也有人说“让作品说话”。
其实市场早就给出答案:观众不爽,钱包先走;品牌不爽,代言先撤;政策不爽,许可证先卡。
三步走完,明星再红也只能在家抠脚。
文化输出不是单行线,想赚别人的钱,就得先学会尊重别人的历史。
否则,再美的脸也救不了作死的剧本。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