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有一场几乎被遗忘却影响极大的科学争论登上了美国学界聚光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间报告厅内,气氛压抑,两位重量级学者针锋相对,一场关于人类大脑奥秘的较量刚刚开始。现场坐满了上百名学者、新闻记者,还有特意前来围观的学生。
那天的主角,一边是刚以《大河之脑》出版就掀起风暴的哈佛生理学家斯佩里,另一边则是神经科学领域已经小有威望的萨克斯教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交锋没有按照预定议题走,而是急转直下聚焦在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人的大脑到底是不是天生就只有一套思维方式?我们的认知和性格,是否真的被大脑“硬件”限定死了?
这里埋下了美国甚至全球数十年教育研究和社会观念转变的伏笔。斯佩里明确提出,他通过切割小鼠和灵长类动物胼胝体实验,发现左右半脑各自承担着完全不同的功能。他用一张带着诡异氛围的幻灯片,显示了一只大猩猩被“分割”后对颜色、空间判断等刺激表现出的明显异常。
很多观众无法理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萨克斯则反击,大脑功能分区根本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强调:“人类更复杂,我们做决定、思考问题,用的是整个大脑,不是‘左脑’或‘右脑’单独运作。”会场气氛一度变得紧张。
这场争论最终没有分出胜负,可它引发了西方社会对大脑结构与性格、智慧关系的持续关注。主流观点开始分裂:一派相信“硬件决定论”,认为人注定被生理结构限制;另一边指出,大脑拥有惊人适应力和学习力,环境与经历同样重要。
转眼六十年过去,如今各国教育体制、职业培训、甚至心理咨询,依然在这条分水岭徘徊。这种争论不仅仅属于科学范畴,更影响到如何对待自我发展、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代代人的人生选择。
事实上,美国社会对大脑功能区域划分的热议很快冲出专业圈层。70年代各式畅销书大肆传播左右脑理论,“左脑管逻辑,右脑管创造”的口号在校内外流行。很多培训机构甚至声称能“开发右脑潜能”,宣称“左撇子更有艺术天赋”,还兴起了专门针对儿童制定左右脑训练课程的风潮。
逐步演变下来,“你是理科脑还是文科脑”“女性更感性”“艺术家都是右脑天才”这类观点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认知。表面上只是教育理念变化,实则悄悄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不少父母因孩子小小年纪喜欢画画就计划让他们远离理工科;许多职场中年人自觉“缺少创造力”,认为自己与科研、创业无缘。
可真正细查起来,这些说法其实并没有证据。哈佛医学院2006年跟踪人群磁共振研究发现,人们任何时候都在用两侧大脑共同合作。涉及推理、创造、社交、情感时,信息均在不同区域高速流动,没有绝对的“单侧负责模式”。美国国家卫生院2013年发表权威数据,彻底否定了“左脑 or 右脑决定个体特质”的主张。
讽刺的是,科学家们用几十年数据证明那些流传很广的说法其实过于简单,但大众社会依然固守惯性思维。“左脑右脑论”继续以不同形式在教育营销、个人成长书籍里反复炒作。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那间会议室里“全靠硬件还是全靠环境”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追求一个简单结论。
其实有人变得过于依赖身份标签,觉得“理科就是天生优势”,“女人不擅长空间想象”,“男人少有共情力”,许多本可以努力争取的领域还没尝试就自动放弃。有位高中老师直言:“很多好学生因为小时候被贴了‘文科型’标签,一辈子都不敢碰数学。”
这种心态损害最大的,却往往是那些希望改变的普通人。“每个大脑都不一样”其实没错,但误解是以为“注定只适合某一种生活”。心理学家霍普金斯指出,认知结构有差异没错,但成长影响远超过先天因素。她曾记录上百个转行故事——曾经完全不懂美术的人,只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学会素描到足以应聘设计岗位;资深程序员也能学成摄影师、创业者。
最令人警醒的是,这套理论容易成为懒惰和偏见的借口。“反正我是这样的人”,很多梦想和选择仅仅因为一句未经证实的观点而自动屏蔽掉。
回望当初那场会议,如果没有勇敢站出来质疑的声音,我们可能始终活在性格和能力被生物学束缚的幻象之下。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印证传统,也要不断打破框架。每一次冷静审视权威、质疑“常识”,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令人担忧的是,各种带有“科学外衣”的误导并未减少。今天仍有机构推出“全脑开发课”,标榜能迅速提升儿童记忆力和创造力;一些父母盲目花钱送孩子去训练,只为抓住那点“右脑优势”。在国外广告中,“为什么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天赋?试试唤醒你的左脑力量!”此类噱头从未停止。
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在利用大众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捷径的渴望。人们宁愿相信一个看起来合理、简单粗暴的解释,也不愿意接受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想变优秀靠努力一年不如一堂左右脑开发速成班”,这样的心态其实正在逐渐成为障碍。
而数据却一直很清晰地摆在这里:世界知名创新型人才,无不是后天经过漫长积累和训练出来。波音公司工程师团队曾做过抽样调查,那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跨界做创新工作的人里,“左右撇子”比例与普通人无异,他们早期未接受过任何所谓半球训练。日本东京大学市井教授团队还统计发现:实验中获得最高创意分数的学生,其童年完全没有额外右脑刺激课程,反倒普遍有多学科交叉经验。
我们期待一种更有弹性的教育思路。无数事例已经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你天生不是这种类型”而草率规划人生道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无法被简单分类,所谓“标签”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边界。
走向未来,不断学习新技能不断跨界尝试,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方法。当整个社会开始反思并逐步摒弃那些陈旧偏见,把更多机会给勇于探索、不愿服从宿命的人,那么每一个普通人才可能真正获得自我突破和成长。
如果说,“左右脑之争”的意义在哪里?它几乎成了我们面对所有未知与偏见时的一面镜子——提醒每个人,勿因一句尚未验证的理论就随便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未来走向。
最终,你其实根本没必要问自己“我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甚至用什么样的大脑思维对待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多数能力完全可以靠后天培养;人生选择永远比大脑类型重要得多。这一点,每个人都值得更坚定地相信。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