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新剧踩了红线,品牌方连夜删海报,网友一句话:‘不道歉就下架’。”
这条热搜不是空穴来风。
《暴风圈》在韩国刚播两集,就被中国观众截出三处“雷点”:
一句“中国偏好战争”的台词,一块五角星地毯,一段把大连拍成八十年代的旧市场。
弹幕瞬间爆炸,#全智贤辱华#话题阅读量两小时破3亿。
先说台词。
剧本里,全智贤饰演的特工对同事吐槽:“北边那位邻居,向来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字幕组把“北边”直译成“中国”,观众直接炸锅。
有人翻出韩国媒体去年同期的民调:仅32%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印象。
这句台词被放大成“集体偏见”,情绪一点就着。
再说地毯。
镜头扫过会议室,地上铺着红黄渐变、五颗白星围成一圈的图案。
网友截图对比,角度、配色、星位,与国旗相似度高达90%。
虽然制作方解释“只是装饰”,但没人买账。
上一次类似争议,是三年前某奢侈品牌T恤把香港、台湾单列为国家,品牌全球道歉,中国区代言人全部解约。
记忆太新鲜,观众不想再给第二次机会。
大连那段更离谱。
剧组在仁川港口取景,后期却把路牌P成中文,地面加上污水、摊贩、破旧招牌。
本地人一眼认出:这不是大连,是“刻板滤镜”。
有留学生留言:“我在大连读书,地铁比首尔新多了。”
一句话,戳破滤镜。
抵制来得又快又狠。
某护肤品牌原定全智贤为今晚的直播嘉宾,下午悄悄撤掉海报。
电商平台把她的代言面膜改成“库存清仓”。
视频平台动作更快,直接下架《暴风圈》预告,连花絮都不留。
网友总结:“限韩令之后,韩星第二次集体心跳加速。”
韩国制作方目前只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五角星地毯的远景镜头剪掉,二是把“北边”台词改成“那个国家”。
没有道歉,没有解释。
这种“冷处理”在2016年也出现过,当时《太阳的后裔》因萨德事件被停播,韩方同样沉默。
结果是中国市场两年空白,韩国娱乐公司股价蒸发20%。
全智贤本人尚未发声。
但韩媒《朝鲜日报》透露,其团队私下抱怨:“演员只负责演戏,政治解读太苛刻。”
这句话传到微博,被翻译成“甩锅”,骂声更高。
上一次类似表态的是某男团,三天后代言掉光。
观众到底在气什么?
不是一句台词、一块地毯,而是“被代表”的无力感。
当影视剧把“中国”塑造成单一、负面的符号,观众只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反击:不看、不买、不让播。
这种情绪,三年前在“棉”事件里出现过,两年前在“迪奥马面裙”事件里出现过。
每一次,品牌都学会了“先道歉,再整改”。
韩国剧组显然还没学会。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大概率是“双输”。
全智贤失去中国市场,韩国影视失去最后一波热度。
有业内人士算过账:一部韩剧卖给中国的版权费,占制作成本的30%-50%。
少了这笔钱,很多中小项目直接流产。
观众不在乎,他们只在意“下次别再踩红线”。
最后提醒一句:
文化产品想跨门,先得学会尊重。
否则,再高的收视率,也抵不过一句“滚出中国市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